波罗的海弹丸小国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发出挑衅后,中方除了将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外,还收紧了两国贸易往来。之后,立陶宛企业家协会和英国路透社对外爆料,称中国已向在华跨国企业下发选择题,“在中国市场和与立陶宛合作二个问题上,二选一”,还直接提到了德国汽车巨头大陆集团。近日,立陶宛更是直接对外确认,已收到法德荷合作公司的警告,明年将会终止合同。看来,中方确实有了行动。
据《环球时报》12月21日的报道,有立陶宛媒体近日透露,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的部分跨国企业,已经向立陶宛合作企业发出了警告,可能在明年终止与立方的采购合同。从此以后,这些国家不仅会将生产线从立陶宛转出去,甚至也不会采购立陶宛境内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据悉,法德荷企业巨头之所以突然对立陶宛开刀,主要是因为就在此前不久,有消息称,中方已经“提醒”所有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跨国企业,若想进入中国市场,其输华产品不得含有任何来自立陶宛的部件或材料。这也就意味着,各国在华企业必须在立陶宛与中国之间“二选一”,如果选择立陶宛,那也就意味着“自绝于”庞大的中国市场。
众所周知,不管是各国政府,还是各国企业,其本质都是追求利益的,立陶宛不过是一个东欧小国,用“环时”前总编胡锡进的话说,也就是“鼻屎大”的国家,其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和10万亿规模的中国市场相比,立陶宛甚至连“芝麻”都算不上,任何有头脑的、理智的企业和政府,都知道怎么做这道选择题。
于是,立陶宛很快就收到了法德荷等国企业的警告,后者纷纷表示要与立陶宛“拜拜”,今后再也不见。之所以说“再也不见”,主要是因为中国对于立陶宛的“制裁”还在进行,而且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取消。
今年早些时候,立陶宛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最终批准在其境内设立以台湾为名的所谓“代表处”,引发中方震怒。除了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将中立关系从大使级降为代办级之外,中国还采取种种措施,对立陶宛进行“实质性惩罚”。比如说,要求各国企业在中国与立陶宛之间“选边站”,就目前来说,这一措施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一方面,各国企业纷纷选择中国,而放弃立陶宛,使得立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中方此举也迫使欧盟不得不出面“教训”一下立陶宛,因为欧盟很多国家包括德国都与立陶宛有一定的贸易往来,从立陶宛进口零部件或者原材料,现在因为立陶宛“反华”,害得欧盟各国的企业都要跟着倒霉,欧盟岂能无动于衷。
所以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德国媒体几天前怒批立陶宛人“愚蠢”,注意这里批的是“立陶宛人”而不是立陶宛政府,由此可见德国企业和政府对于立方的确是非常愤怒,骂起来已经有些“口不择言”了,不仅批了立方政府,连整个多万立陶宛人都一起骂了。欧盟以前还想坐看中立互撕,甚至还在其中拉偏架,现在火烧到自己的眉毛上来了,才开始教训立陶宛,怪立陶宛给欧盟“添麻烦”。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中国这招“借力打力”、“隔山打牛”还是非常有技巧的,现在立陶宛政府的确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单靠美国佬的贷款和打赏,是弥补不了在反华问题上自己带来的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