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狄克带领杨康穿越路口。
亲密伙伴。
狄克在琴房里客串陪练。
敬业的狄克。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关爱残障人群,减少他们生活、工作的不便,就能极大地提高其幸福感。
对于视觉障碍者来说,拥有一条常伴身边的导盲犬,就能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年对于家住河北唐山市的小伙杨康而言,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找到了新朋友——导盲犬狄克(Dick)。
“Dick让我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和勇气。让我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杨康说。
“Dick,你真棒!”
夏日的清晨,唐山街头,人们穿着清凉的夏装走在上班路上。
9点左右,杨康和Dick也来到了小区楼下。作为一名调音师和钢琴老师,杨康需要前往离家一公里以外的琴行去上班。
尽管只需要走三四个路口,但这段10分钟的路程对杨康而言,却是个不小的挑战。
去年11月之前,杨康一直是扶着妈妈的手肘出门。而现在,站在他身边的,是这只*白色的、体重70斤左右的拉布拉多犬Dick。
出发前,杨康和Dick先要在楼下待一会儿,让Dick静心。随后,杨康把导盲鞍套在了Dick身上。
来到小区门口时,Dick逐渐减速停了下来,杨康熟练地摸到开门锁的按钮,打开门。刚一出去就是一条小马路,走到马路牙子的时候,Dick停了下来,示意有障碍。等到杨康慢慢地探明了、踩实了,Dick才会继续向前。过马路时,Dick放慢速度,观察左右没有车辆经过后,才让杨康前行,杨康这时则会高高举起右手,告诉过往司机缓慢行驶。
一路上,杨康和Dick配合得相当默契。每走过一个障碍物,杨康都会摸摸Dick的头,夸奖说“Dick,你真棒!”抵达琴行时,Dick会把自己的头挨在门锁处,方便杨康开门。进店后,杨康给Dick摘下导盲鞍,Dick甩了甩脖子,一下轻松了起来。作为犒劳,杨康拿出一块牛肉干喂给Dick。
等待5年配犬成功
“当我得知我师姐成功申请到导盲犬时,我觉得看到了希望。”杨康说。
如今32岁的杨康在童年时期被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肿瘤”,11岁那年,他被摘除了双眼,从此失去了光明。然而,在家人的鼓励之下,杨康奋发努力,在大学念完了钢琴调律的课程,如今独自经营着一家琴行。
此前,杨康会借助一些盲人用具和设施生活。“不过盲杖用起来不太方便,走路就像是排雷一样。国内盲道设置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有时候走着走着会撞到树上”。正因如此,杨康在26岁那年,向中国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提交了申请,希望得到一只导盲犬。
去年8月,当接到可以申请到导盲犬的通知时,杨康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工作人员到唐山做了详细的调查评估。9月底,杨康获知配犬成功。“在大连的导盲犬训练基地,我第一次遇到Dick。我当时轻轻地抚摸了它,大鼻子、大脑袋、大耳朵,太棒了!”
在此后的训练当中,杨康尽了很大努力做到最好。“训练中有两次考试。考前考官不会通知你,怕影响你发挥。他们会在训练中偷偷跟着你,看你和狗狗之间的配合,然后综合评分。幸运的是,我顺利过关啦!”杨康说。
希望更多人接受导盲犬
从初次相识到如今形影不离,杨康经历了一个难忘的过程。
“与狗狗相处,你需要了解它,熟悉它的习性、日常护理知识和行动口令,这样才能交流得越来越顺畅。”杨康说,一开始和Dick接触时,并不是特别顺利,“比如我下一个口令,它带着我走,前边有棵树它会停得特别近,让你知道有障碍。但你要是一走就会撞树。但它告诉了你障碍,就没有了责任,是个聪明的小坏蛋。后来慢慢磨合,才和它相处得比较融洽。”
从Dick走进家里后,杨康就不断加强和Dick的交流,“要和它尽量多说话,让它熟悉你的语速、声音和节奏。”杨康说,为了突破交流障碍,他常常和Dick沟通,说到实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就用手机念诗,或是唱歌。
相处的4个月中,Dick从领着杨康下楼,到去琴行、坐公交车、去超市,杨康可以独立出行的圈子越来越大。“知道Dick是只导盲犬,大部分公交车司机还是蛮友好的,少数情况下还是会费一些口舌。但是如果是打车的话,那就完全得靠运气了。”杨康说,自己和Dick去餐馆,工作人员尽管看到是导盲犬,但还是有顾虑。不过后来大家看到它安静地趴在桌子下,也都对导盲犬有了新的认识。
杨康认为,现在市民对于导盲犬确实还需要一个慢慢接纳的过程。“很多人其实不太了解,导盲犬比一般的狗狗要辛苦很多,它们一生下来就要接受训练,为服务他人做准备。而基地培养一只导盲犬也会很费周折,训练周期在1年到1年半之间,花费15万至20万元,而且训练10只犬,也只有两三只能成为导盲犬。”正因如此,杨康希望市民对于导盲犬能给予一定的尊重,能够更加善待它们。
小贴士
如果遇到导盲犬正在过马路,希望司机不要一直按喇叭。
导盲犬工作时,路人最好能够不喂食、不呼唤、不抚摸。这样他们才能认真工作、不分心。
编辑:张雪飞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