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拉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世界为什么会欺骗你
TUhjnbcbe - 2023/5/16 20:48:00

我们总是在适应新的世界规则。进入大学前,或者进入职场前,我们会按照以往的上学经验,去建构想象中的真实世界,结果真到了进入大学、进入职场的时候,发现之前习惯的规则全被打乱,一切都要重新适应。

这其中,有的人能够快速适应,有的人却不能适应新世界的规则,然后对事实产生误判,对别人产生误解,对未来进行错误预估,甚至被在意的群体孤立、排挤,直到撞得头破血流,才意识到真实的世界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是我们对世界的误解?还是世界在欺骗我们?

这一切还要从「心智模式」这个概念说起。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心理学家都喜欢拿老鼠做实验?

一般来说会找一只涉世未深的小白鼠,然后把它放到一个箱子里,还会给它准备一些食物,但是食物会连上老鼠可操控的开关,并且加上电击、喂食等各种条件变量,然后通过设计不同的机制,来看老鼠最后的反应,最后老鼠会因此习得一些惯性的行为模式。然后,心理学家会老鼠的行为模式应用在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机制研究上。

这些实验结论都有一个隐含的前提:不管是人类,还是老鼠,我们都会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心智模式。

人和老鼠都是通过先做一些行为,然后从现实世界获取「反馈」,然后建立对世界的「预测」机制,直到最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行为模式。

心智模式是我们简化世界后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表征,我们常用它来与世界进行互动。

——百度百科

可以说,我们只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活,就离不开我们的心智模式。

我们可以将现实世界投射在心智之中,但是尽管穷尽一生,我们的心智世界也只能涵盖真实世界的很小一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真实世界其实并不真实。

心智以外的“真实”世界

楚门望着看起来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知道海的对面是一堵天蓝色的墙,墙上的楼梯能够通往现实世界。原来自己不过是一个被设定好的角色,眼前的一切都是人造的虚幻。如果周边的环境都是假的,那“我”还是真的吗?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作为观察楚门的看客,我们知道他身处的世界是假的,但我们怎么知道没有人在观察我们?也许是我们的灵*?或者有某种更广泛的神秘的存在在操控我们的命运。

但我这里不想继续去讨论和神秘主义相关的问题,单纯从我们能感知到的三个事物来看,我们也会经常其误导。

这三个因素分别是情绪、思维和环境。

1、情绪的误导

当我们发表一个想法被否定时,可能会下意识产生愤怒的情绪。这时候,我们以为的事实是「我的观点是对的」,但可能真实的情况是我的观点只是部分对的,甚至可能是错的。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

先生说,情绪是我们大脑给自己预装的「报警器」,在远古时代,对危险越敏感,就越容易生存下来。我们的情绪模式就是应对身处环境当中的各种应对模式,就像手机里的勿扰模式、会议模式、飞行模式,当我们遇到危险或者一些伤害性刺激时,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改变我们的应对模式。比较有趣的是,如果当前的危机自己觉得可控,就会进入「愤怒」的战斗状态;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眼前的局面,就会进入「恐惧」的逃避状态。而在判断是否可控这件事上,大脑会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做好。

明白了愤怒的来由后,那为什么情绪会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判断?

大脑中的杏仁核对于影响我们的情绪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叫做「威胁识别」。除了愤怒和恐惧,还有焦虑。焦虑就是一种弥散的、长期的、持续微弱的恐惧。

年左右,神经科学家TimDalgleish等人提出了「情绪大脑」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重要的通路模型叫「杏仁核-前额叶」通路。

如果说「杏仁核」是一个自发生成的应激信号发射点,那么「前额叶」就是对情绪主动调控的操作器。两者处在失控与控制的两端,形成相互抑制的关系。当杏仁核引发的负面情绪充斥大脑时,前额叶能够去缓解和调节。

所以,让我们对现实世界产生误判的主要原因是杏仁核,而我们如果想要尽可能保持对当下境况的准确分析,就需要调用前额叶进行理性分析。避免自己成为一台被情绪受控的机器。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在不受情绪控制的情况下,是不是我们就能很好地感知真实的世界了?

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幻象。

2、感受的误导

你一定知道「活在当下」这个概念,让我们去感知和认识当前的一切事物。但如果我告诉你,「当下」并不存在,你会相信吗?

电影最早的播放原理就是一幅幅静态的图像通过不断地切换拼接出来的动画,其实在图像之间有很短暂的黑暗画面,但是因为被快速替代,所以画面对大脑的作用并没有消失,大脑会因为视觉的暂留而忽略掉那短暂的黑暗画面,也就是忽略「真实」。

从视觉信息到大脑处理,还有会经过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就像是光线进入鱼缸一般产生折射,视觉信息折射进入大脑产生的结论其实也是对现实的折射,而非即时的感知。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既然我们无法感受当下的情况,那么我们是怎么应对当下的一切事务呢?答案是,因为人类会对现实世界进行「预测加工」。

年有一项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对现实预判的素材的处理时间有足足15秒,这就意味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大脑对现实信息接收、处理然后预测。

有研究表明,汉字的顺序并不一定会影响阅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现这里的字全是乱的。

就像我们看到一段顺序有错的文字也不会发觉,你以为你眼前看到的这段文字是「现在」看到的,其实都是大脑播放出的「幻象」,并且它还会通过自动脑补,让你获得的信息变得连续和完整。

预测加工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是在不断变化和重塑的,而变化的依据就是已收集的信息。

为什么大脑会有预测加工的机制呢?因为大脑有节能的特点,只要当前的情景符合预测,大脑就会节约能耗。所以,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不断吸收什么信息。

这就要继续聊到给我们传递信息的外部环境,而环境也会对我们进行影响和误导。

3、环境的误导

我们说环境会对我们进行误导,这里的「环境」不是指的自然环境,而是人为制造的信息环境。

前段时间,我们邀请了北京领养日的创始人之一陈嘉老师一起录播客。在聊天过程中,我们讨论到了纯种宠物的话题。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纯种猫狗才更受宠物爱好者欢迎,比如血统纯正的拉布拉多犬、布偶猫。但是陈嘉老师却说,纯种的猫狗很容易有天生疾病,因为都是近亲繁殖。近亲繁殖会导致天生疾病,这个是「事实」,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也是不利于种群繁衍的,但是我们身处的信息环境却误导了我们,告诉我们纯种猫狗会更好。而这个信息的始作俑者就是营销、消费。

当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后,消费滋生的各种文化则会对我们的心智形成各种影响。而最厉害的营销方式不是降价,而是给你营造出你想要的情境和你极其渴望的社会身份,然后告诉你,只要花钱就能拥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居伊·德波在二十世纪70年代推出了《景观社会》,他认为电视、广告入侵了我们的生活,通过构建出虚幻的景观,让我们以为这些世界观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实背后是权力和资本营造的假象。

张一兵解释说:“景观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尤为重要的是,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存在的遮蔽。”

这样一来,现代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营造出的社会身份,越努力却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那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身处幻象?先生给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当你想要去拥有一样东西时,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全世界没人知道你会拥有它,那你还想要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想要了,那么你就可能落入了消费社会营造的虚假陷阱里。

应对真实世界的三个实用心态

讲到这里,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们的心智世界与现实世界确实存在误差,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缩短这个误差,而缩短这个误差的过程,就叫「成长」,因为成长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如果我们把世界看成一个自然演化着的、庞大复杂的系统,把我们的“心智世界”和“现实世界”区分开,那么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这两个世界的拟合。

——《打开心智》

那我们应该如何打开心智,去构建自己的成长之路?

面对同一个物体,一个人说它是正方形,另一人说它是圆形。这是因为前者站在了圆柱体的正侧面,后者站在了圆柱体的正上方,倘若你向上或向下倾斜一些角度,你就会发现真相。这就是视角的力量。我在阅读《打开心智》后,记下了三个对自己有启发的视角,这里分享给你。

1、创作者视角

你一定有过「沉迷」的体验,不管是对于一款精心设计的游戏里,亦或是在手机上持续地滑短视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这段时间除了快乐,什么也没有。

L先生从小就喜欢玩游戏,但是他不会上瘾。原因不是他自制力很强,而是比起游戏体验,他更在意游戏体验的机制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创作者的思路是什么。当他了解完游戏背后的机制和策略设计后,这款游戏就对他没有吸引力了。

当你从创作者视角去看待可能让你着迷的事物时,就很容易抽身出来,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刷短视频也一样。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就会越刷越欲罢不能,但是越来越空虚。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去研究别人的短视频的选题、内容结构、呈现形式,你可能会先遮住视频的点赞量,看完后去预估它的热度;或者会反复播放它的前五秒,去琢磨它是怎么吸引人驻足观看的。当你抱着这样的思路去研究一个短视频,自然不会沉迷在其中。

同样是看一部国外电影,我可能只是在享受电影的视觉体验和故事给到的情绪冲击。但是学电影的人,会通过拉片来学习电影的分镜与脚本的设计;学外语的人会在看的时候刻意不看字幕,让自己培养语感;学剪辑的人会在意音乐的使用与情境的契合,音画的节奏和气口。

如同你现在在看我的文章,你是从头到尾地读,还是先阅读我的文章架构,摸清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然后分结构去看我的论证力度呢?前者属于读者视角,后者则属于创作者视角。如果是后者,你的阅读节奏不会被我牵制,除了文章本身的信息,你还会获得更多隐含的信息。

2、不设限视角

以前听过一个理论,就是人每一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扎克伯格会每天只穿相同的T恤,因为需要尽可能地节省自己的意志力。这种理论在心理学里叫「自我损耗假说」。其大意是:意志力是一种心理资源,用一点少一点,而且理论认为意志力是可以锻炼和提高的。也因此在21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自控力」成为了大家追求提升的能力。

但是自我损耗理论在发表的十几年后被颠覆了。

年,心理学家Dweck和同事再次重复了「自我损耗假说」的实验,实验把被试者进行了分组,然后让其参与答题和做有难度的任务,实验后发现,意志力其实并不存在,只是一种心理暗示。

L先生在《打开心智》中认为,比起相信意志力有限,相信意志力无限对我们来说更有用。之所以意志力有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产生了「我的意志力已耗光」的预测,然后告诉身体可以休息了,因此没有什么做事的动力。

有时候把一些失败、无能归咎于自己的「客观」限制,虽然能在心理上好受一些,但实际上对手里做的事并没有什么帮助。用虚假的理由去安慰自己,可能换来的除了心安也没什么用,还因此错失了一收获更多成果和成长的机会。

当然,做完很复杂的活之后,虽然不是意志力耗光,但可能会身体累,因为长期专注后产生的视觉、颈椎、腰椎、手臂的劳累。这时候我们可以合理休息,然后少量多次地做事,这也是先生在书中推崇的方法。

3、实验者视角

如今网上的信息更迭速度极其的快,如果妄图一招吃遍天下鲜,难度太大了。但我总是希望能做一件事就解决多个问题,因为这样很省力。

就在前不久,我把辛苦拍摄、剪辑好的视频上传到了各个平台,但是数据效果不太好。后来,经过我的女友的反馈我才意识到,在各个平台发布相同的文案、封面和策略是错误的,因为不同平台的调性和机制都不太一样。作为一个曾经做过运营的人,我竟然忘记了这个道理。

后来我有反思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最后的答案是,我仍然处在一种状态:习惯性依赖以前在公司里资源丰富的环境,而没有对最新的变化做出判断和调整。

我女友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之一。她只用了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摸清了义乌这边的几种主流生意模式,并且整理出来继续践行。这些知识,都不是她从别的文章看来的,而是通过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然后抽象归纳得来的。然后她又用了一个月时间,搞明白了直播电商供应链的玩法和流程,最后赚到了钱。而在三个月前,她对义乌、电商都处在一无所知的状态。

她为什么能做到这点?我觉得很大原因是她习惯了应对变化。

她在给我分享选品心得的时候说,给主播选品挺不容易的。因为你需要先找到可以推的品,然后再根据当前的趋势、季节、热点、对标售价等因素去判断和选择品。

我说,那确实很麻烦。

她接着说,这还只是第一步,因为我们推的品,可能别人也在推,所以还要考虑到竞品的产品质量、卖点和利润空间,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怎么让主播觉得这个品可以上。

这还没有完,就算主播选中这个品了也不一定能成,因为还需要先上架试试销量,如果卖得动才会有后续的合作。

我说,那是不是就要取决于主播的客群是不是喜欢这个品?她说,这只是一个小的因素,主播是不是了解产品卖点、主播当时的直播状态、当时的流量环境还有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第一次试卖能不能成……

听到这里,我觉得能坦然地去面对那么多不确定性,而且能从中赚到钱,这样的人是真的很厉害。

回到正题,这种能随时应对变化的视角就叫做「实验者视角」。实验者会天生地假定眼前的答案永远不是最终答案,然后坦然地接受不确定的变化,还能根据变化做对应的调整。

结语

斯宾诺莎说,上帝并不是在用傀儡线在外部操控我们,而是透过内部的自然法则去主宰世界。

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会不会我们其实就是被上帝操控的NPC?

尽管如此,情绪会误导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感受会误导我们对环境的认识,而我们所身处的、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都是人造的,连我们身处的信息环境也会误导我们对真实环境的认识。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真实,糊涂地过完一生不好吗?毕竟我们的大脑因为「节能」而渴望「稳定」,一生平稳度过再好不过。为什么还要去像创作者一样看透事物的结构和本质,不设限地让自己做得更好,坦然地接受不确定的世界?

我的答案很简单:拒绝无聊。无聊就会找刺激,但是人对刺激的阈值会越来越高,直到没有对应的刺激能够满足,极度无聊但找不到慰藉的结果就是麻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最后失去活着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比无尽的挑战更恐怖的其实是无尽的无聊。

「深夜网约车」的主播Surrender也曾和我讨论过决定论的概念,她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视角:命运如同一个写好的剧本,你是剧本中的角色。如果你从角色本身出发,就会希望这个角色的一直赢赢赢,一切美满、稳定、幸福;但如果你是这个角色的阅读者,你就会更希望这个角色经历丰富、有起伏、有变化。

现在想象我正在读一本书,书中的角色是我自己,从意识产生开始我就在阅读它。那么,我何止希望他的经历丰富精彩,我还希望他能从书里跳进现实世界,与我交流。

我想,这一定不会无聊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为什么会欺骗你